设计雕刻:??(内部重要佳宾赠送礼品章)
直径:80mm、黄紫铜上色
发行数量:399枚黄300紫铜99枚
正图:仿西周青铜重器司母戊鼎图及主题文字
背图:仿各种古代珍品图
铸造:其它厂
市场参考价:
999元
日前,“百馆百宝”金一文化贵金属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盛大开幕,由米振雄、程淑美、孟宪忠、袁长君、张春源、季荣一、寸发标等国内著名工艺美术大师纯手工打造的百件国宝级黄金艺术品同时亮相。这是国家博物馆继“LV艺术时空之旅”、“宝格丽125年意大利经典设计艺术展”之后,首次举办的大规模本土品牌艺术展。
“百馆百宝”精选了近百家文博单位的百件镇馆之宝。“项目历时三年盛大筹划,在人力和工时上,都投入了极高的成本,”金一文化展会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到,“工程最初收集了全国各地的千余件文物模版,优中选优,挑选出一百件可以通过黄金等贵金属重新打造的最具代表性文物。"百宝"工程有"五个一百":百件国宝文物的黄金再造;百岁老人文怀沙为"百馆百宝"题字;作品包含百年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百馆百宝黄金艺术品》书籍由百年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发行;以及"百宝"的每件产品都限量发行一百件。”
后母戊鼎(原名“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 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此鼎形制雄伟,832.84千克。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初为乡人私自司母戊大方鼎出土地殷墟博物苑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出土时已经少了一只鼎耳,由于历史原因无法找到。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有后司两字相对。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雌雄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牛耳)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据考证,后母戊鼎应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后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约832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北的农田中,被当地农民吴希增探寻到的。
自从安阳小屯村发现甲骨文之后,质朴的当地农民逐渐意识到殷墟文物的价值,于是积极参加了探寻文物的活动。
1939年3月的一天上午,吴希增在吴培文的田地上用探杆探找文物,当探杆钻到 地下十多米深的时候,触及到一个硬物,吴希增将探杆取上来二看,发现坚硬的探头卷了刃,他意识到探到宝物了。按当地规定,探宝不分地界,但探出宝来,宝物所在地的主人要分得宝物售款的一半。吴希增和吴培文商定之后,当晚便破土挖宝了。挖掘工作是秘密进行的,到半夜时分,挖下约10米深,宝物被发现了,先挖到的是器物的柱足,接着整个器物显露出来。当时,大方鼎的口朝东北,柱足朝西南,横斜在泥土里,大如马槽,但只有一个鼎耳,另一个鼎耳不知去向,人们在泥土中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估计,它在埋入地下之前,便被击断失落了。
第二天夜里,吴培文组织了四十多人往上提,他们在洞口上搭了一个架子,用两条粗约五厘米的麻绳,刚提了两三米,粗实的绳子突然断裂了。此时,天将放亮,为防别人发现,又将洞口堵了起来。到了第三天夜里,吴培文再次召集村民们开始了提鼎。这次的办法是两根绳子一条拴住鼎耳,一条拴住柱足,一部分人在上面用力拉,一部分人在洞下用杠杆撬起一头并将土填入底部,然后再撬另一头,再用土填起来,用这种办法一点一点地往上抬,终于将这个特大方鼎弄出了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