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务 统计排行
 
  • 帖子
  • 用户
  • 版块
帖子
  • 3404阅读
  • 8回复

北京知青赴延安插队40周年纪念章

级别: 大校
发帖
2641
铜币
2805
威望
572
贡献值
173
银元
310
金币
1


北京知青赴延安插队40周年纪念章

设计雕刻:王丽敏、汤杰、童友明

直径:100X65MM,黄紫上色

发行数量:330枚、(黄紫各160枚、纯银章10枚)

正图:红旗延安宝塔山图及主题文字

背图:毛泽东和北京知青在天安门图

价格:780元      黄紫一对

铸造:上海正一厂













级别: 大校
发帖
2641
铜币
2805
威望
572
贡献值
173
银元
310
金币
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3-06-03
       北京知青赴延安插队40周年纪念章   时转星移,岁月如梭。上个世纪60年代末,26800多名北京知青来延安插队落户,为革命圣地延安的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机。延安这块热土,继上世纪30年代中叶,接纳30000多名中华民族精英共赴国难、艰苦创业之后,再次接纳了来自首都北京的26800多名知识青年,在这里再次谱写了感天动地、温馨华土的艰苦创业曲,给英雄的陕北人民、神奇的延安热土,留下了许许多多永世难忘的无限记忆。延安的山山洼洼、沟沟岔岔布满了北京知青艰苦创业的足迹,延安的梁梁峁峁、川川道道浸透着北京知青的汗水与艰辛,延安的父老乡亲至今还在眷念——“白格生生脸上直流汗,再苦再累心也甘”;“头顶蓝天背朝天,手上血泡一串串”;苦在北京娃娃身上,疼在大爷大娘心里;北京娃娃离去,走向新的岗位,尽管依依不舍,可还是为他们能在外面有所出息,即使牵肠挂肚心里也分外欢喜……
    延安这块热土,以自身的温馨滋养了两大外来群体的身躯,延安人民以纯朴的善良与厚道,帮助他们艰苦创业,创造了无数的人间奇迹。前一次大批中华民族精英在延安创业,迎来了一个划时代的新中国;二一次北京知青来延磨炼,造就了一大批新时期的中华栋梁,正在推动中国社会走向“全面小康”。40年前的北京知青来延插队落户,他们吃苦耐劳,艰苦创业,延安的父老乡亲历历在目,永记心头……。
  一、党中央把26800多名北京知青托咐给延安人民,延安人民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
  1969年1月8日,第一批26600多名(第二、三批共210名)北京知青风尘仆仆来到延安,分布在当时延安地区14个县的12个条件较好的县,走进了全地区条件较好的129个公社、1284个大队、2667个生产队。他们小小年纪,风华正茂,雄心勃发,志向远大,对革命圣地延安有着特殊的情感。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史迹召唤他们“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他们虚心学习、吃苦耐劳,和延安父老乡亲很快打成了一片。延安人民把党中央的托咐看作是党中央、毛主席对延安革命老区的信赖,深感责任重大。延安各级党组织特别重视北京知青工作,地、县都设有“知青再教育小组”,都有主管知青工作的主要领导和专职管理干部,从知青的生活起居、生产劳动、培养锻炼,到学习休整,安排得有条有理、周到缜密。特别是1970年3月北京“延安地区插队青年工作座谈会”之后,在周总理的关怀下,北京1200名插队干部分赴延安各插队知青点,一面劳动,一面协助地方党组织做知青管理工作,为知青的健康成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973年6月周总理回到延安还亲切会见了部分北京知青,鼓励他们为延安改变落后面貌多做贡献。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作为延安地区共青团的主要负责人,与北京知青的交往更是频繁,共青团系统的地、县、社三级都有北京知青,仅团地委12名工作人员中就有6名是来自基层的北京知青。全地区26800多名北京知青的学习、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状况,不时反馈在此,再由我们针对有关情况积极协调各县、公社、大队,开展有关活动,帮助解决有关具体问题。那个年代,因“家庭成份”影响北京知青本人进步的情况时有发生,我们主张“按毛主席指示办,家庭不能选择,重在本人表现”,积极协调县、公社、大队党团组织,对那些“家庭不能选择,本人表现好”的北京知青,在参加各级青年积极分子活动、入团入党,选当各种、各级代表担任基层领导干部等方面,给予特别关照,使他们能甩掉包袱、积极要求上进,也为他们以后的社会实践、成长进步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同时也为他们在新的岗位上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做出重要贡献创造了条件。这些北京娃娃对延安老区更是充满了感激之情,不时回到“第二故乡”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尽力帮助当地解决具体问题。这些北京娃娃在延安插队落户,与老区延安的父老乡亲同吃同住同劳动,晨迎黎明戴曙光,晚送暮色披霞光,夜挑油灯写华章。他们把汗水、泪水洒在延安的热土里,把青春、恋情写在老区的山梁上,将豪情壮志留在了这片炽热的黄土高原沟壑中,更把与老区父老乡亲的深情关爱吸收在自己的躯体里、融化在血液中。全地区26800多名来延北京知青,经过几年的艰苦磨炼,先后有26000多名通过招工、招干、参军、考学走上了新的岗位,有300多名至今仍然在延安的各行各业贡献力量,也有140多名北京知青把青春永远地留在了老区的土地上,永远地留在延安父老乡亲的心里头。40年过去了,延安人民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帮助、关心、培养、关爱这些北京娃娃的感人事件,北京娃娃们艰苦创业、深情回报老区父老乡亲的动人事迹仍在处处流传。延安人民用自己的纯朴与善良,出色地完成了党中央交给自己的历史使命,并向全国人民交上了一份功盖青史的满意答卷。
   二、北京知青艰苦创业的具体行动,发扬和传承了延安精神,推动了老区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这些北京知青娃娃来到延安,以满腔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落户在艰苦的广大农村。他们正值青春年华,哪里有他们,哪里就有笑声、歌声和学说陕北话的玩笑声。他们给落后贫脊的山村带来了大都市的文明,诸如科学文化知识、科学生活起居方式、普及卫生常识、宣传时事政治等,为延安农村接受新事物开了先河。特别是他们认真学习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的伟大实践,以自身的实践活动认知延安精神、发展延安精神、传承延安精神,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艰苦创业新篇章。他们和延安的父老乡亲一样,起早贪黑,担粪、拿粪、翻地、种地、锄地、收割、背谷、打场、扬场、过粮、分粮、交粮等,一年四季“背朝蓝天修地球,要让山村铺锦绣”。他们头上的汗、手上的泡,把自己的青春播撒在延安这块热土上,把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融化在了自己的血液里。岁月给了他们滋养,历史给了他们犒赏,40年后,他们之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国家栋梁,著名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政治家不乏其人。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传承了延安精神,延安精神又把他们推向中华民族当代精英的行列。像孙立哲、习近平、罗燕军、张晓建、丁爱笛、邵明路、聂新云、董汇斌、李小康、李连元、杨晓建、王岐山、王晨、史铁生、梅绍静、陶正、任正刚、张革、栗建国、王克明、周秉和等,他们数十年的实践,传承延安精神,让延安精神在自己的成长与发展道路上结出了累累硕果,体现出中华优秀分子所具有的那么一种崇高的人生价值。他们无论在延安插队期间,还是在走上新的工作岗位,依靠这种崇高的人生价值理念,为党和国家做出了引人注目的贡献。我们不会忘记,1951年出生在北京的孙立哲,1969年1月来到延安地区延川县关庄公社关家庄大队插队落户。他1970年当上了大队“赤脚医生”,虽然对医学知识不甚了解,但凭着一股子勤钻好学、扎实苦干精神,敢于在自己身上做实验,勤于为他人解病痛,经他治疗的患者竟达28万人次,累计做大小手术3000余例。他的感人事迹被《延安通讯》、《北京日报》、《人民日报》广为传播;他的医疗技术与实践得到当时国家卫生部部长钱信忠、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董家驷教授及北京医学院、北京第二医学院专家考察团的高度赞扬与肯定。1974年的孙立哲已成为当时中国青年“为人民服务”最具影响力的典型人物,已引起党中央、毛主席的关注。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1979年8月29日,党中央依然充分肯定了孙立哲为老区人民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他作为全国先进青年代表,受到中央领导集体的亲切接见。他后来从商仍然凭借在延安插队时所培育的崇高人生价值理念,从印名片、电脑图版制作开始,开发了具有世界水平的多体文种字库,在美国颇具影响。他不断扩大经营规模,不断向美国诸多城市开拓市场,到上世纪90年代,他的公司已成为美国多种电脑图版技术领域最著名的公司之一。他情系陕北延安、情系黄土地,在纪念他们赴延插队25周年之际,孙立哲主编了“一部充满真情的书”——《情系黄土地——北京知青与陕北》,用70多位插队落户亲历者的质朴情愫、以32万言之眷恋,畅述了那段“热土赤子情”。
    在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的习近平,由于当时家庭的原因,有的同伴虽然不能正确对待他,但延川的父老乡亲却给了他特别的关爱。先是推荐他做赤脚医生、记工员、农技员,又推选他作为出席延安地区第二届青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表彰奖励。1972年习近平光荣加入“共青团”。1974年几经周折,在延川县委的关注下他又加入了“中国*****”,同年被任命为“大队党支部书记”。从这时起,他就带领全大队父老乡亲战荒山、斗恶水,打坝淤地,营造经济林。他数九寒天,吃苦耐劳,带头打井挖泥解决村民的吃水问题。特别是1974年1月,他得知四川农村推广利用沼气解决农民“照明”、“灶火”、“生产用肥”等问题,便和6名同志前往取经。在延川县委的支持下,他率领村民建成了“延川县第一口沼气池”。在他的带动下,全县15个公社兴建了3000多口沼气池,延川县也成了陕北第一个实现沼气化的县,当时在省内外被传为佳话。由于他的出色表现,1975年延川县委虽经周折,仍推荐他上了清华大学,开始了他新的征程。
    当时在延安县南泥湾公社三台庄队插队的罗燕军,时刻不忘继承延安南泥湾精神。她为改变南泥湾的落后面貌,和社员们一起翻山越岭搞勘测、定规划,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春节不回京,硬是在大年除夕前修出水田40多亩,一年就实现了粮食亩产达“纲要”。她先后在100多亩大田试种棉花、水稻、玉米、红薯等20多个优良新品种,获得了全面大丰收,为南泥湾的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她于1970年入党,1974年始担任南泥湾公社党委副书记、延安地委委员,还光荣地出席了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76年被推荐上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步上新的生活。
  北京知青不仅和延安的父老乡亲同甘苦、共患难,他们还敢于和当时的极“左”思潮作斗争。1978年,延安和全国一样,一些地方极“左”路线严重脱离农村发展实际,一些干部滋长了脱离实际的作风,大搞强迫命令,致使广大农民怨声载道,苦不堪言。当时在志丹县插队的北京知青张晓建、李小康等敢于向极“左”路线开战,直言上书上级领导机关,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中央及时向全国发出通知,纠正了当时在全国农村工作中泛滥的极“左”思潮。他们也为全国的农村工作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凡我所遇,象孙立哲、习近平、罗燕军、张晓建、李小康式的知青精英,何止成千上万。他们为“文革动乱年月”的延安稳定与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了延安社会的进步,可歌可颂。他们与全国上千万人的知识青年在那个时期,在中国大地上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益国益民;其所形成的“知青文化”与我们中华民族先祖先辈们所传承的“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一脉相承。当我们今天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之际,鼓励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当村官”,深入基层第一线锻炼成才,这也应该是我们培养知识青年健康成长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有利于他们艰苦创业、事业有成,将来为建设繁荣昌盛的现代化祖国多做贡献。
  三、北京知青在延受恩点滴则以涌泉相报,再写建设延安新篇章。
  40年沧桑岁月,当年的北京娃娃们已进入中老年时期。这40年我与这些北京娃娃们来来往往,朋友甚多。他们至今难忘当年参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旧居、展览的情景,难忘在乡亲们家里吃派饭、搅稠稀,难忘锄把上血泡留下的血迹,难忘集体起伙、乡亲做饭,难忘老乡手把手犁地教自己耕地回牛,难忘父老乡亲送暖问寒,难忘自己在病床上老大娘端来的热米汤、熬瓜饭,更忘不了老支书跳入洪水拉回自己慰惊心……。他们见了我直喊“老家来的人”,拉着我的手久久不放,问延安、问家乡、问乡亲,问村里的路,问乡里的桥,问“故乡的日子还苦不苦”。有的慷慨解囊、到处奔波支援延安经济建设,有的数次往返故里、京城,帮助老区搞项目建设。在我市宜川县寿峰乡后峪沟插队的北京知青张革、姚立军,在延长县交口镇插队的邵明路、臧若华,在延川县聂家坪插队的张铁良,在黄陵县插队的傅国亮,在宜川县牛家佃乡插队的王志云,在延安县枣园乡插队的周秉和等等,他们念念不忘延安“第二故乡”的发展,先后为延安经济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1994年7月,延安地委、行署邀请100多名原北京插队知青代表带27个子女回延安考察,延安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欢迎他们的到来。他们深情地说:“是延安父老乡亲教会了我如何生活,如何对付困难。我在延安人民的身上学会了吃苦耐劳,学会了忍辱负重。有了延安的这段生活来垫底,无论我走到哪里,无论遇到怎样的艰苦困境我都能对付得了”。这是他们经过25年沧桑岁月后的共同心声,感人肺腑。许多知青听到延安农民人均口粮超过500公斤,人均年纯收入超过600元时,欣喜欣慰。1998年4月,在原北京知青的撮合下,我市与北京石景山区缔结为友好市区,次年元月我市还进行了回访,并参加了“北京知青赴延安插队30周年联谊会”,预计400多人的会议,实际到会达2000多人,不得不临时决定分两次举行。这次聚会一方面表达了延安人民对北京知青的怀念、期盼之情,另一方面为他们提供了互相会面交流、了解延安发展状况的机会。2001年11月,我参加省人大常委会出访比利时回国后,在北京又走访了10多位北京知青,他们还就我市经济建设和发展提出了非常好的意见和建议,并就两地北京知青联谊、旅游、“延安常青纪念林”园地建设问题等达成共识,亦为北京知青回乡“探亲”、支持延安经济建设铺就了“通途”、架设了桥梁。2003年11月,我受市长张社年委托,应北京知青联谊会的邀请,带市人大、市劳动局知青处同志,先后拜访北京知青联谊会李连元、李华松、王晓建等几十位知青,召集北京10个县区知青代表进行了座谈,提出了促进延安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和意见。多年来,北京知青为延安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先后引进、促成数十个项目及数千万资金支持延安经济建设。如扩建延川县中学工程、延长县交口光华中学建设、富县北京光彩小学扩建、延安冯庄引水工程建设,以及许多北京知青介绍“第二故乡”的富余人员进京务工,施行劳务输出事宜等,北京知青为延安的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许多宝贵的支持与贡献。延安人民时时不忘北京知青,延安仙鹤岭公墓已在实施“知青园”工程,决定将殉职于延安的100多名北京知青的陵墓,在征得其亲属同意后,集中迁入,以表达对北京知青献身延安各项社会建设事业的敬仰与追思,使他们的在天之灵得到慰藉,也可告慰他们的亲属。同时还修建了“北京知青纪念馆”,一展北京知青风采。延安市各级政府对现在仍然留居在延安的320名北京知青,在其工作安排、生活待遇、社会保障、老有所养等方面非常关心,对其子女返京安置、在延居所保障、老有所养等也做了许多工作,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在京及外地在延插队的北京知青为回报延安人民的关照,自发组织有投资条件、有协调经济部门能力的知青,积极为“第二故乡”的建设与发展引项目、注资金、促关系,争取更多的支持与帮助。时近“北京知青赴延插队落户40周年”,北京知青联谊会等知青组织与全国各地的知青组织一样,主动与“第二故乡”政府联系,并请有关领导、同事进京参加有关活动、协商有关合作、协调发展大计。我们相信,通过“北京知青赴延插队落户40周年纪念活动”,延安人民与原北京知青的情感更加升华,将在延安今后的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诸多方面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应。延安人仅给予原北京知青的点滴恩爱与关照,将会得来他们“涌泉”般的情感相报,必将会推动延安各项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地全面发展。
  愿北京知青们事业发展,多“回家”看看,平生圆满
慰问信
尊敬的北京赴延插队知青朋友们:
  在纪念北京知青赴延安插队四十周年之际,中共延安市委、延安市人民政府和二百一十三万延安人民,向你们致以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四十年前,近三万名北京知青响应党中央、毛主席的号召,满怀豪情地从首都北京来到革命圣地延安,上山下乡,插队落户。宝塔山下,延河畔上,你们与广大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甘共苦,风雨同舟。延安的山山洼洼到处都洒下你们辛勤的汗水,留下你们年轻的身影。你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与乡亲们共同创造了丰收的果实,你们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延安的建设和发展注入了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你们经风雨,见世面,磨砺意志,经受锻炼,增长才干。你们为建设延安奉献出青春年华,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延安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历史也不会忘记你们。
  离开延安后,广大知青朋友们始终情系老区,时刻关注延安。你们在各自岗位上积极与延安联系沟通,热情反哺第二故乡,通过广泛开展经贸合作、项目投资、文化交流、扶贫帮困等活动,为推进延安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新的贡献。延安人民衷心地感谢你们!同时,你们也发挥知青年代甘于吃苦、乐于奉献、顽强拼搏、胸怀远大的优良品质,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辉煌业绩。延安人民时刻关注着你们,为你们的事业进步感到由衷的骄傲。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延安儿女坚持用延安精神建设延安,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拓创新,励精图治,延安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1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7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7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80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45元。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延安市委、市政府将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实施“能源化工强市、绿色产业富民、红色旅游兴业”发展战略,全力建设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世界优质苹果生产营销研发加工基地,全国红色旅游首选之地,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之地,陕北黄土风情文化开发传播基地,全国退耕还林示范基地。努力打造富裕、生态、和谐新延安。
  衷心希望各位知青朋友们能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帮助延安的建设和发展,常回延安走一走、看一看,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指导意见和建议,把革命圣地延安建设得更加美好。延安永远是你们的故乡,延安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
  最后,祝知青朋友们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事业发达!


                                           中共延安市委
                                            延安市人民政府

                                              2009年元月
级别: 大校
发帖
2641
铜币
2805
威望
572
贡献值
173
银元
310
金币
1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3-06-03
单玫也可。400一枚
级别: 大校
发帖
2641
铜币
2805
威望
572
贡献值
173
银元
310
金币
1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3-06-04
   继续
级别: 大校
发帖
2641
铜币
2805
威望
572
贡献值
173
银元
310
金币
1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3-06-06



文章摘自:《陕西日报》2008年10月28日,作者:刘志英,原标题:我爱延安,延安就是我的家

“从北京到延安/路途是多么遥远/告别了父母/离开了城市/我插队到延安/那天夜晚我梦见/妈妈来到我的床前/轻轻抚摸着我的小脸/泪水洒在我的胸前……”

站在川流不息、波涛汹涌的黄河边上,远山传来的“知青之歌”撩拨着心情,搅动着思绪,默默地把我们带到1968年的深冬时节……刘志英,男,1949年4月12日出生,北京77中初二学生,1968年12月24日,开始在延长县黑家堡公社康家坪大队插队。曾在贯屯煤矿(筹建)、焦化厂(筹建)、红旗化肥厂、宝塔区政府、延安市劳动局等单位工作。1989年回北京,1991年10月返回延安。

在陕北特有的土窑洞中,两万多名北京知青伴着黄土、北风、锄头、油灯度过了漫长的岁月,他们给老区带来了文明习惯,带来了文化知识,也带来了新的观念和思想,他们为老区的建设付出了壮丽的青春。

2008年10月22日,下午,57岁满头银白的刘志英,用依旧地道的北京话,在延安市七里铺他的寓所,平静和缓地述说着他那段刻骨铭心的人生经历——

那是1968年12月23日的深冬,大西北已是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坐在从铜川到延安的敞篷军用卡车上,一张张青春稚嫩的小脸已冻成了紫色。

一路上,我们手拉着手,用低沉而发颤的嗓音哼唱着“迎着晨风,迎着阳光,昂首阔步到边疆,伟大祖国天高地广,中华儿女志在四方。哪里最艰苦,就在哪里奋发图强;哪里最困难,就在哪里百炼成钢。”这首激荡人心的歌曲,让北京知青们不觉寒冷,一路向北挺进。

卡车在延安街头缓缓行进,延安乡亲和学校学生早已在街头敲锣打鼓,扭起了陕北大秧歌,欢天喜地迎接我们这些“北京娃”的到来。卡车停下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跳下车,想即刻亲吻这片毛主席战斗过13年的黄土地。

突然,一阵凄厉的叫声传来。冻伤的双腿哪能经得起这突然的猛跳,有的同学因此一跳,腿脚便骨折了。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如此寒冷的旅行,我的腿也已肿大如桶,至今右腿还留下大片深深的冻伤印记。

我是老北京人,父亲早早离开了人世,是母亲——我心目中最伟大的一位女性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兄妹6人拉扯成人。母亲是个思想进步、立场坚定的妇女,当毛主席发出号召,让“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时,母亲便义无反顾地把我送上了开往延安的列车。临走时母亲噙着泪水嘱咐我:孩子,到中国革命的圣地去锻炼吧,好好接受教育,妈妈和弟妹们等你回家。谁知道,我这一走竟永远地留在了延安。

到延安的第二天,我们这些“北京娃”就被接到所插队农村。我记得非常清楚,我们到达延长县黑家堡康家坪村时,是12月24日深夜,我和我们班10多个同学把自己简单的行囊扔进土窑洞,狼吞虎咽吃起老乡为我们准备好的热乎乎却又发了芽的红薯,这就是我们插队的第一顿饭。

在康家坪,我们和老乡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初到康家坪,老乡教我们种地、放羊、喂牲口。我们教当地的娃娃们语文、数学和音乐;乡亲们手把手地教会了我做“玉米片”,我们把自己分到的粮食交给老乡们搭火,变相救济村里的穷困户。

一天早上,我起床穿衣服时,意外发现自己左胳膊上有一条清晰的红线,当时我既感到好奇又感到害怕,于是就拿着钢笔使劲地戳。这时,经常来帮我们知青收拾房子的好心婆姨刚好进来,她先是“哇……”一声,然后迅速剪掉一绺长发,紧紧绑在我胳膊的红线上端,一边大喊着说我得了什么“红线叮”,一边跑着去通知生产队长。随后,生产队派了两个壮劳力把我抬到公社医院。后来我才知道,这种病非常厉害,如果“红线”走到了心脏,人就会有生命危险。是老区人民挽救了我的生命!

在延安,最让我感激的事,就是我在这里找了一个好媳妇,这还是周总理给作的“媒”呢!那是1973年6月9日,总理的飞机要到延安东关机场降落,为了确保安全,东关一带不让闲杂人员出入。我正巧在这段时间被已招工的贯屯煤矿送到延安培训,就住在东关的服务楼里,中午我像往常一样回服务楼吃饭,却被在服务楼里当服务员的徐莲英拦在门外。徐莲英是一个做事非常认真的女同志,我好说歹说,她就是坚决不让我进去,最后竟然争吵起来。就这样,我们相识了。后来,经过多次交往,她成为我的媳妇。30多年来,我们这个家里里外外全靠她,她确实是延安的好婆姨。

1988年底,北京的家人帮忙给我联系好工作单位,我带着媳妇和两个儿子回到了故乡北京。在北京生活的两年里,我对北京居然有了陌生感,除了生活上的窘迫,最难以克服的还是对延安亲人、延安这块土地的不舍。于是,1991年10月,我们又回到了延安。

如今,因为身体原因,我早早就退休了,各种疾病折磨了我很多年,在我身上就装了2个心脏起搏器,家里为给我治病前前后后已花了七八十万元,到现在还有12万元的外债。现在,我的最大心愿,就是有关部门能给我的小儿子解决工作问题。

经历了知青岁月,现在,我永远地留在了延安,我感谢延安的这块土地,我喜爱这块土地上的人民,我在延安生活的很好。

级别: 大校
发帖
2641
铜币
2805
威望
572
贡献值
173
银元
310
金币
1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3-06-06


      1970年7月与插队的知青战友和北京派来的两位干部在延安宝塔山下合影留念



            七律  忆延安插队

                     文/竹林雨轩  

四十年前的今天,辞别母亲赴延安插队。扎根黄土高原,磨砺人生意志;以此为基础,数十年间,再不以苦为念。赋七律一首,以作纪念。



                 四十年前泪雨飞,

                 辞母离京赴边陲。

                 清风镐影伴弯月,

                 碧露锄光映金晖。

                 窑畔欢声言谷硕,

                 溪边笑语慕羊肥。

                 延安甘苦成追忆,

                 皓首遐思梦春归。

                            

                                                      2011年2月1日写于北京



1970年7月与插队的知青战友在延安枣园合影留念。



      2009年2月延安冯庄插队知青战友在北京酒仙桥延安文化交流中心聚会纪念插队四十周年。
级别: 少将
发帖
5042
铜币
3492
威望
956
贡献值
305
银元
575
金币
1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3-06-06
      
级别: 少将
发帖
5102
铜币
3814
威望
5048
贡献值
461
银元
1650
金币
1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3-06-07
回忆录、写得好。
级别: 中将
发帖
13057
铜币
12705657
威望
8863
贡献值
1123
银元
2140
金币
18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3-06-07
写的好全面,此章性价比不错。
电话:13840884350
户名:张彬
开户行:建设银行大连市分行商品交易所支行
账号:622280078071030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