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务 统计排行
 
  • 帖子
  • 用户
  • 版块
帖子
  • 4381阅读
  • 3回复

家藏泉范(六)--西汉半两石范欣赏

级别: 超级版主
发帖
3131
铜币
4914
威望
4886
贡献值
748
银元
600
金币
0

  
     秦始皇死后不久,天下大乱,战争不绝,每次动员都在数十万人,生产事业大受打击。灭亡后,楚汉相争,对峙五年大小战争七十二起,刘邦以一小股的兵力削平群雄,于公元前202年即汉皇帝位。汉初沿用了秦代的货币制度,黄金铜钱并行。虽然铜钱因连年战争、生产萎缩而不断减轻重量,但是仍然称作半两。《汉书·食货志》说:“汉兴,以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荚钱。”刘邦令民间自铸荚钱,可能与他的无为思想有关。他曾经令陆贾分析秦失天下的原因,陆贾说:“(秦代)事逾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及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刘邦接受秦代二世而亡的教训,采取轻徭减赋、缓刑等“与民休息”的政策,来巩固汉王朝统治。他这样做,对于促进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但中央政府把铸币权也下放到民间,未免有些失之过宽。要知道听任私人铸钱,实际上贫民百姓只会受害,获利的还是豪强富商,而富商们比国家还要富有,往往成为割据势力。其后发生的“吴楚七国之乱”就是明证。
  允许民间私铸钱币的危害在于:一、私铸必然会使铜钱轻重和成色不一而造成混乱,给民众带来不便。二、势必会驱使人们去犯法谋利,犯法的人多了,
政府就难以控制。三、会造成农民弃税、起义,给国家带来不稳定因素。刘邦会用人,却不会用事,在铸币事宜上缺乏考虑,放任自流,是政策上的一个重大失误。
  汉初的钱币仍然称
半两,汉半两钱前前后后铸行过五次。刘邦时的半两又称为“荚钱”或“榆荚半两”,这种钱法定重量为三铢(约2.1)即秦半两的四分之一,实际上民间私铸的钱绝大多数都不到三铢。汉初的半两钱穿孔比较大,无内外廓,肉薄,形制不够规整。到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就明令禁止民间私铸伪钱。
  
吕后时期所铸的半两钱的重量是八铢和五分。吕雉亲政后鉴于钱币太重而不方便行用,钱轻了又有损于币制,于是在高后二年(公元前186年)铸行“八铢半两”。这种八铢重的半两钱是把减重较少的半两定为铸行货币的标准。这比当时的“榆荚钱”增加了五铢重。汉八铢半两的特征是体大肉薄、背平无文,钱文书体扁平,已经有隶书的趋向,钱直径2.8—3.2厘米,重4.8—5.5克,为汉半两中最大者,其制作也较整齐。此钱行用不久,大多被商人私自熔化,改铸为小的榆荚钱牟利。高后六年不得不停铸而改行“五分钱”。“五分”实际重量只有2.4铢,仅是秦半两的五分之一,是汉初“荚钱”的再现。
  
汉文帝前元五年(公元前175年)铸行“四铢半两”,简称“四铢钱”,又称汉半两。其直径为2.4—2.6厘米,重2.2—2.8克,钱穿孔比较小,无内外廓,钱文制作比较规范。汉文帝铸行四铢半两适应了当时的国势民情,持续了三四十年没有改变过。文景时期铸钱致富最突出的有吴王刘濞和财过王者的大夫邓通,一时间“吴邓氏钱布行天下”。汉初对铸钱采取自由放任政策,允许民间私铸,这种政策老百姓是沾不到光的,只能有利于贵族、豪强和富商们。权贵富商既占有矿(铜)山,又拥有劳动力,还有雄厚的资本和专门的技术,开放私铸,使他们成为直接受益者。
  吴王
刘濞,汉初被封到沛县,有三郡五十二城。他占据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利用吴有许多铜产地,经营铸钱业达三十载,富可敌国。邓通本来是一名船夫(黄头郎),因汉文帝做梦,在他摇摇欲坠时有一裤带反系的黄头郎把他推扶上去。梦醒后就派人找有这样衣着特征的人,恰好邓通的衣着打扮正合此梦,因此得宠,官至上大夫。相面的人说邓通会贫饿而死。文帝说,能叫邓通富起来的是我,怎么能让他受穷呢?于是赐给邓通铜矿山一座,批准其铸钱,邓通也因此大富,他铸的钱行遍天下。
  七国之乱平定以后,景帝采取削减诸侯王国官吏等措施,把王国的行政大权收归中央,并接受
贾山的建议,在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颁布了“定铸钱伪黄金弃市律”的法令,禁止民间私铸货币,只准郡国铸币。郡国是直属中央的,由中央委派官吏管理。这样,西汉政府才初步控制了铸币权。西汉昭帝铁质“半两”钱币,方孔圆钱,直径2.3厘米,铁质铸造。

  战国及其以前铸器虽用过石范,但绝大多数铸器还是采用陶范,为什么西汉以后铸钱却大多使用石范?除上述因素外,还应考虑技术问题及社会背景。
1青铜时代结束以后,延续了数千年的青铜范铸技术仅由两种长期大量生产的铸件承袭,即铸钱与铸镜。铸钱、铸镜的范铸工艺及合金技术截然不同,各自按照自己的发展需要在不断地改进及革新【9】 。先秦的青铜器范铸技术,是在对夏代以来(约2000年)传统范铸技术的不断改进中一代代传承下来,中间从未出现过断层,但这种范铸技术随着战国晚期青铜时代的结束而逐渐断代。从出土的青铜器群可以看到一个现象,即凡有铸造纹饰的青铜器,绝大多数为战国及其以前的铸品,凡西汉以后的青铜器,则绝大多数无铸纹,这难道是西汉的郡王甚至帝王们不想铸制有铸纹的青铜器吗?我们认为肯定不是,西汉以后无铸纹青铜器出现的原因当不外乎以下几种;其一,周朝文化衰落,青铜纹饰是其代表;其二,鎏金、错金银等装饰工艺的普及;其三,受汉初尚简之风的影响,青铜范铸技术中的有些工艺在战国晚期至西汉初年的数10年内出现断层,这也是西汉以后再也造不出有精美铸纹青铜器的主要原因。
2从出土的西汉青铜铸件看,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西汉初期青铜范铸工匠己不具备春秋战国时期塑造纹饰的技能了。春秋战国时代的工匠,可以用一个很小的纹饰模,复印出许多纹饰范块,从而铸造出一个满身具有完全相同小纹饰的青铜器,而西汉却不能。虽然西汉初年的青铜镜背纹上尚有些地纹,但大多是整雕,再也没有战国青铜镜背纹那种由许多小块拼兑而成的地纹了。再往后至文景时期,整雕地纹也不复存在,出现了采用圆规技术设计的完全无地纹的一些镜种,如日光镜、昭明镜、草叶纹镜等。这说明西汉的青铜范铸工匠,已不再是春秋战国时代那种世代传承的奴隶式的技术工匠,而是只为适应市场经济而劳作的平民百姓。
    石范的出土在我国并不鲜见,青铜时代的许多遗址、墓葬中常有诸如刀、凿、锛、鱼、钩、斧、镞、钺、剑等的石范出土,质地有所谓砂岩、滑石、片麻岩、千枚岩等.承接传统青铜铸造技术而来的钱币铸造业中,石范的出土更多,尤其在汉初至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主要使用于半两钱时期.然而,对于石范能否用于直接浇注,学术界存在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石质范由于透气性差、退让性差,又含有结晶水,不能用于直接浇注.为了验证这一问题,中国钱币博物馆、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中国人民银行鄂州市中心支行、鄂州市博物馆共同组成"石范铸钱模拟试验"课题组,在鄂州市博物馆青铜范铸试验基地,以出土西汉四铢半两石范为参照,进行了模拟试验研究,并于2002年11月5-8日"全国金属史与钱币史学术研讨会"期间作了现场表演,取得了初步成功,证明石范直接浇注是可行的.现将有关内容详述如下.通过两次的石范铸钱及铸后的修钱模拟实验可以证明3个问题。其一,在古代地层中出土的石质范是可以直接用于铸造的实用器,除钱币以外,还有一些锛范镞范等兵器范及农具范都应可以直接用于浇铸。其二,石质范在铸前不需要进行结晶水的脱水处理,即不需要装入倒焰窑中进行高温焙烧,只需要掌握浇注时金属液的温度不超过850度范腔就不能出现发气现象。因滑石及绿泥石均在850度时会发生相变,但北京科技大学检测了西汉钱范的物相发现没有变化,说明这些西汉时期的钱范未经过850度以上的高温焙烧。通过我们的模拟实验,证明了石范铸造工艺中浇铸温度是关键,从众多出土的范腔表面有黑灰层的石范看,古代的先民是掌握了这一技术的。其三、通过铸后对钱坯进行模拟加工,发现这件1800年前的修钱工具的发明思想是伟大的,发明人想到了利用每枚钱中心都具备的方孔求外圆的同心度,使整串固定在方木条上锉磨出的钱的外圆一致,这与今天的许多另部件的机械加工原理是相同的。


电话:18921101688、QQ46204687
地址:江苏省无锡电信公司后勤服务中心(无锡市崇安区健康路3号)(214001)
农行卡:6228480430830588017邮政卡603020064200017751
http://blog.sina.com.cn/ygq8867888
级别: 少校
发帖
559
铜币
1177
威望
509
贡献值
4
银元
310
金币
1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2-09-04
惊叹古人的手艺!
大观堂
级别: 少将
发帖
3468
铜币
3499
威望
2557
贡献值
93
银元
325
金币
1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2-09-04
级别: 少将
发帖
5451
铜币
672
威望
3474
贡献值
226
银元
715
金币
1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3-09-08
学习、欣赏,感谢殷老师的好帖,图文并茂,拓展了知识面,增涨了见识。
快速回复

限8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