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過去歐美國家的人送聖誕賀卡都會用小幅的絹畫。”說到絹畫,家住琯尾新村的94歲老畫師陳友梅眼中就閃動著激動的神采。他說,年輕人現在不怎麼知道絹畫了,可是這門具有福州特色的工藝,在老福州可是大有名氣。在上世紀40年代至60年代,福州絹畫以獨特的魅力名揚海內外,出口到世界各地,畫了70多年畫的陳老是親歷者,他說,那時海外正是通過絹畫,知道了遙遠的福州。
福州絹畫始於宋代,所用織品質地羅、紗、絲、麻等,題材以花鳥蟲魚、仕女菩薩、山水亭臺等為主,作畫工藝有混金、描金、點金等,畫面栩栩如生、絢麗多姿,是極富地方特色的民間藝術。
“絹畫難學,而且學費好貴呀,要30塊大洋。那時候一塊大洋就能辦一大桌酒席了!”陳老說起當年學藝,還是記憶猶新。他家中原本經營鞋店,但他自小就喜歡絹畫,經父親同意,他24歲時拜名家林逸塵為師,學習作畫。陳老在絹畫人物、花鳥方面,那是領軍人物。
解放後,福州絹畫開始進入繁榮時期,工廠吸收民間畫師,批量生產絹畫,用於出口。絹畫作品形式多樣,小至幾寸的,可以用作賀卡封面,大型作品可以作冊頁,鑲嵌成圍屏。陳老在1958年進入工藝美術廠繪製絹畫,直到1979年從廠裏退休。陳老的絹畫在福州很受歡迎,“舊時福州的茶葉店裏挂的大多是陳老的畫。”陳老的弟子蘇先生說,陳老在海外也頗有名氣。前不久,還有個絹畫進出口商人的後代,特地從東南亞來,想向陳老索畫。
陳友梅老先生的女兒陳琴心女士告訴主持人,絹畫製作步驟講究,裱褙之後還要仔細地刷上一層膠來防止顏料在絲絹上綻開,可謂費工費時。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後,彩印技術突飛猛進,嚴重打擊了絹畫這門古老的藝術,外貿訂單逐漸減少,福州絹畫日漸衰落,倒是在台灣、澳門還有人從事絹畫創作。
但是,這絹畫曾經的輝煌,卻一直留在陳老的記憶裏。他認為,老的絹畫,已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但總希望有人能找出一條創新的路,也許有一天,新絹畫又會“似曾相識燕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