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雕刻:罗永辉
直径:80mm 紫铜上色
发行数量:5000枚
正图:牛头形像
背图:四种不同书法"牛"字
铸造:上海造币厂市场参考价;
650元 辞旧鼠、迎新牛,农历,2009年为己丑年,称牛年。牛在十二生肖中排列居第二位。牛年适宜食草动物生长,又促来年食肉动物生长。牛,具中华民族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优良品质与天性。因此,牛倍受华夏先民的喜爱与推崇,据说蚩尤部落农耕时就已使用了牛。古老文明的的华夏大地上、流传着许多古人颂赞牛的传说、典故,为中国的牛文化增添了许多耐人寻味的瑰丽艺术。
古人残冬出土牛送寒气的习俗,从两汉(公元前206-公元220)立春之际举行土牛迎春仪式为节日增添了无穷的情趣,传说“土牛之肉宜蚕,兼辟瘟疫”。争抢谓之“鞭春”或“鞭牛”仪式。唐诗人元稹(779-831)《生春》诗云:“鞭牛县门外,争土盖春蚕”是“鞭春”、盛况描绘。
古代地方官史、鞭打春牛行香主礼,宣告农事、劳作开始,祈祷年丰。宫中行“鞭牛”仪式,则由皇帝主礼。这时节街市随处都有泥小春牛卖(特.58《民间玩具》邮票第二枚春牛(泥·上海)),春牛不仅是迎春仪式的主角,也是新春吉祥之物。中华民族几千年农耕文化与牛、与春己融为一体,至今许多农村还能观赏历史的迹印。如鞭春牛送寒气、促春耕,则是山东民间把土牛打碎,人人抢春牛土,谓抢春,抢得牛头为吉利。浙江也有迎春牛,依次向春牛叩头,拜备、百姓摇篮而上,将春牛弄碎,然后将春牛泥带回家撒在牛栏、促牛繁殖之民俗。可见鞭春牛繁殖巫术在农村臆念之浓烈。
少数民族习俗“献牛王”,贵州等地布依族,以农历四月初八为牛贺岁是日,有的地区将农历十月初一定为牛的生日,这两个节的当天、牛都要休息一天,牛吃糯米饭,吃蛋炒饭。而仡佬族的牛王节则称“牛神节”、“敬牛王菩萨节”、“祭牛王节”,农历十月初一举行。这天牛不耕作,并用两糯米糍粑,挂在牛双角,将牛赶到水塘边照影,为牛祝寿。在贵州榕江、东江一带侗族,每年夏天六月初六举行“洗牛节”,春耕结束,把牛牵到河边洗澡,并在牛栏旁插几根鸡毛和鸭毛,以示牛洗耳恭听尘,祈祷耕牛平安健壮。 儿时,我们四川也有十月初一,不让牛下田耕作,并用上好糯米做两个糍粑给牛吃,示贺牛生日的习俗。四川、湖南有“结牛亲”风俗。一头 牛几户共用,称为结牛亲(儿时,家乡也闻有此种作法),视为亲戚,牛所有权一旦交换,其“亲戚”关系化终结。
上述有关牛文化的故事,都是发行牛生肖铜章的绝佳题材。生肖牛是祖国灿烂文化宝贵的财富。源远流长的牛生肖文化,是博大精深生肖文化宝库中的宝贵遗产,具多元文化的生命力,不仅有浑厚文化价值、更有厚重、深远的华夏农耕史价值。既是几千年民族文化的缩影,又是华夏民族农业社会演变进程的佐证,是国家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文化宝藏。将它起源、发展背后的一个个传奇典故、民风、民俗,发掘、整理,搬上铜章、展示于世人,重现几千年的华夏牛文化瑰丽,宣传古老农耕文化,是保护、延续、弘扬、光大牛生肖文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