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被 明月两厢 执行提前操作(2016-03-17)
—
这是大师罗蒂的三枚章。监狱,劳动教养,劳动改造,刑满人员回归社会。这些字眼,给人的感觉是阴暗,罪恶,似乎不应该跟美好的艺术扯上关系。大师用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将这些主题描绘在作品中,给人美好、光明和希望的感觉,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欣赏这三枚章,让人隐隐觉得,我们与别人的差距,好像不仅仅是在艺术上。
一、“圣·拉扎尔解放行动”(铜质镀银,50×35mm)
第一枚章牌的构图很简单,河流划出一条对角线,将画面一分为二,一座桥将这两部分连接了起来。对角线的右下角,一名穷困潦倒的女子蹲坐在地上,双手掩面。我们看不到她的表情,但从她的姿态上可以准确感受到她内心的痛苦和无助。对角线的左上方是作者刻意留出的一片空白。其实那里是什么呢?那是这名女子刚刚走出的监狱。背面的文字告诉了我们这枚章牌的主题。“圣·拉扎尔解放行动”(L'Œuvre des Libérées de Saint-Lazare),这是一个成立于1870年以帮助刑满释放的女犯人走出阴影、回归社会为宗旨的机构。圣·拉扎尔是19世纪巴黎的女子监狱所在地,那时很多女犯人走出监狱之后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结果导致出狱的女犯人其中大部分又重新因为犯罪而回到狱中。为了帮助这些不幸的女子,中产阶级妇女为她们提供住所、食物、衣服和工作。为了避免走出监狱的女犯人重新犯罪,慈善组织还专门设立了执行委员会监管刑释人员,设立司法委员会在法律上帮助她们,设立医药委员会提供健康服务,设立工作委员会帮助她们寻找工作,设立教育委员会负责女犯人的基础教育和学徒教育,设立洗衣间供她们洗衣服,还专门由捐赠人成立一个组织,在道德方面约束她们并帮助她们培养良好的品质。通过章牌我了解到了这样一段历史。原来早在一个半世纪以前就存在着专门针对这样一个弱势群体的完善的救助机制,这真是一个能够让人感受到希望的社会。罗蒂塑造了一个痛苦女子的形象,用她来触发观者对这个群体的同情和关注。我想他一定达到目的了。
二、弗雷讷监狱的建成(铜,59×80mm)
第二枚章牌是为纪念弗雷讷监狱的建成而创作的。弗雷讷监狱由建筑师亨利·普桑(Henri Poussin)设计,并于1895年至1898年施工建造。面对这样一个主题,罗蒂并没有想要去表现建筑多么宏伟,建筑师多么出色。建筑本身甚至都没有出现在构图的重要位置上,而只是将它作为背景闪现。监狱的功能是监禁犯人,外观看起来是高大的,坚固的,森严的,不过这都不是罗蒂想要表达的内容。在此罗蒂想要表达的是他理想中监狱最应该具备的一个功能——拯救。罗蒂通过三联图案展现了一名犯人的三个阶段:入狱,劳动改造,妻儿探视。所有的人物形象几乎都是背影,可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人物的内心活动。在第一个场景“入狱”中,罗蒂又创造了一个双手掩面的形象。犯人瘫坐在椅子上,将头深深地埋了下去,身体极度弯曲。除了痛苦之外,我们似乎已经能够感受到了他内心的悔恨。在第二个场景“劳动改造”中,犯人脚上的脚镣不见了,犯人的身体也直立了起来,这似乎暗示着他已经渐渐开始回归正常的生活。第三个场景是“妻儿探视”,犯人的妻子将他们的孩子抱在腿上,身体微微前倾,以便铁窗里的丈夫能够看得清她们。在这里,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离不弃,是满怀期待,以及新生和希望——如同这个幼小的婴儿。我们看不到铁窗里的那张面孔,但是可以想象,此时此刻他是有多么渴望回到妻儿身边呢!于是,让我们来到章牌的另一面,曾经的犯人离身后的监狱渐渐远去,与家人共同走向新的生活。男子怀抱中的孩子还是很年幼,由此推断出这个家庭暂时的分隔并没有持续太多年。这时我们终于看到了这一家三口的面孔——这是多么普通的一家子,如同千千万万的普通家庭一样。男子也许是因为一时冲动铸成大错,他也为此付出了代价,接受了惩罚和改造。妻儿没有抛弃他,社会也没有抛弃他。犯人终将通过监狱的改造获得新生,这是罗蒂理想化的描绘,这是罗蒂在一个监狱建成的纪念章上想要表达的思想。
三、奥伯里夫未成年少女教育中心(铜质镀银,45mm)
第三枚章是罗蒂为奥伯里夫未成年少女教育中心所创作。这是一个怎样的机构呢?说白了就是一个违法犯罪未成年少女的教养所。让我们看看这一次罗蒂是如何诠释的吧。章正面一圈文字写着“La Loi Remettant la Jeune Fille en Tutelle aux Mains de l'Administration”(法律将未成年少女的监护权交予当局)。画面最左侧女孩儿的姿态和表情刻画得十分到位,可以看出她已经知道自己错了,愧疚的样子让人不忍责备。面对这样一个柔弱的花季少女,即使她犯了错,我们又怎么忍心对她严加惩戒呢,取而代之的应该是关怀和教育才是。端坐的女子象征着法律,高高在上的地位体现了法律的权威性。但此时法律展现的并非是她冰冷严酷的一面,张开的右臂揽着女孩儿,更多的是体现了一种保护。法律要将女孩儿交给画面右侧的这名女子。她正伸出右手迎接女孩儿,面容温柔而恬静,就像一位邻家的姐姐,或是一位平易近人的老师。她要将女孩儿带去什么样的地方呢?罗蒂又在章的背面刻画了一个他理想中的教化之地。两名少女分别在洗衣服、做针线,四周繁花似锦,绿草如茵,密林深处隐隐能够看到一栋建筑,这应该就是这个“奥伯里夫未成年少女教育中心”了。整个画面给人非常美好的感觉,让人心驰神往。少女的花季应该是美好的,哪怕她曾经犯过错。不用刻板的说教,不用严厉的惩戒,只要让女孩儿们在这样美好的环境里静静地学习,感悟,沉淀,就能打磨掉自己内心中的恶,重新向善,重获新生。这是罗蒂在作品中传递的又一个期待。
我想,大师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师,高超的技艺自然是他首先要具备的素质,但他不应只是在作品中一味的“炫技”,而要能够传达一种“道”的高度。其实“道”未必非得是高深莫测、虚无缥缈的东西,对人性的回归、对人性的关怀也是一种“道”,最朴素的“真善美”也是一种“道”,这就是普世价值的体现。其实我觉得,我们可以从别人那里学到的东西,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