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点点贺新来。伴随着2015年春节钟声的响起,中国农历乙未的“吉羊”也将缓缓而来。每每这个时候,“贺岁”二字就显得最为醒目。它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最集中的体现。春来暑往,秋去冬藏,在每年严寒将尽,万物回春的特殊时节,辛劳了一年的人们,总会聚集在一起,回顾以往,憧憬未来。随着时间的流逝,最终形成了我们的春节。所以,中国的贺岁文化是春节文化的特有产物。因此,“贺岁”的内容也就具备了以下标准:内容与过年有关;主题以喜庆吉祥为主;范围涉及一切亲友故旧、相识之人。
谈起贺岁与金钱的关系,人们自然而然地都会想到“压岁钱”。的确,那一枚枚、一张张饱含亲情和祝福的压岁钱上,留有全体中国人一生中最深刻的记忆。而相较于在那个特定时间点中出现的触手可及的压岁钱,贺岁钱则是一个宽泛而模糊的概念,它更像是压岁钱的广义称谓,包含了在春节前后与庆贺节日有关的一切礼金往来。不过,广义也罢,狭义也好,之所以用金钱来压岁与贺岁,这与中国人自古以来对朝夕相处的“货币”及其材质的自然崇拜和文化崇拜有关。
蛮荒时代,人们忍受着饥渴、寒暑、天灾、兵祸的威胁,很容易把渴求生存和发展的美好愿望寄托于某种事物,进而形成崇拜。从精美简洁的天然贝到仿制骨贝、玉贝,再到青铜贝、金银贝,金属的稳定性和稀有性,使得各种金属材质的货币逐渐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随着历史的发展,圆形方孔的钱币形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货币的定制,而其重量和文字、图案却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同时也不断被人们赋予各种严肃宏大的思想和吉祥美好的寓意。除了广为人知的所谓圆形方孔与天圆地方哲学论的关系之外,那些集自然美、形制美、书法美、图案美为一身的古代压胜钱,更多的是展示古人对于大千世界的独特理解与感悟,体现古人的宗教信仰、民俗意识和审美意蕴,充分反映古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心理特征。在春节这个中华民族辞旧迎新、举国欢庆、四海一家的特殊日子里,赠送亲友以各种压胜钱,达到祛灾祈福的美好愿望,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早在汉代,皇室就曾专门铸造带有吉祥文字或图案的钱币,供人们佩戴玩赏。其上的吉祥文字有“宜子孙”、“宜官秩”、“除凶去殃”、“避兵莫当”等等。东汉道教兴起后,钱币上还出现了“星宿、龟蛇、双剑、龙虎”的图案,这些文字和图案都与镶灾祈福避邪祟有关,这些压胜钱,除了皇家在时令节庆赏赐和使用外,每年的新年伊始之际,也由长辈作为护佑品赠于儿孙。到了宋元时代,钱文上开始出现与岁节时令有关的压胜钱。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这类压胜钱有“国泰民安光背”、“五谷丰登背风调雨顺”、“岁朝把笔背百事大吉”吉语钱。其中,“岁朝把笔背百事大吉”吉语钱忠实地记录了古代民间元旦的开笔习俗。据史料记载,古代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之日,上至帝王大臣,下至黎民百姓,必先用红笔书写“元旦开笔,百事大吉”的吉语,以求吉祥。
清代,压胜钱发展到了一个高潮,全国各省的钱局都纷纷开铸,其图案内容也涉及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可谓种类繁多,铸造精美,内涵丰富。这类钱的钱文以吉语为主,即所谓“口福钱”。古人通过“讨口彩”这种语言的崇拜和语言的艺术辟邪祛灾,祈求福寿安宁,表达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其中有关贺岁主题的花钱真是不胜枚举。如今常常能见到的就有“天官赐福背瑞霭华堂”“年年如意背日日平安”“年年如意背岁岁平安”“三星拱照背六合同春”“六合同春背鹤鹿同春”“鹤鹿同春背富贵康宁”“合家欢乐背必有余庆”“千云祥集背富贵长春”“千云祥集背百福骈臻”“紫气东来背鸿图燕喜”“天官赐福背富贵双全”等等。
http://www.chngc.net/magazine/1311/37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