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铜章有没有初打,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常识告诉我们,所有的章不可能在都同一时间做出来。那么怎么确认初打就是个问题了,初打和后打到底有什么区别?差异大不大?是否影响收藏和鉴赏?会不会人为造成所谓的初打?
有人说用编号可以确认是否是初打,真的是先出来的东西先编号吗?我不懂不敢妄言,因为这可能又是炒作、忽悠的新热点(模仿熊猫初打币炒作的模式)。还有,如果真是按编号表示出来压铸的先后,那么问题来了,4号和888号你会选哪个?
是不是已经有点手足无措的赶脚了?
所谓铜章的初打有混淆钱币中的初铸或头炉的概念,我个人不赞成这样的提法!
初铸钱,古钱币术语。指最初以钱范或母钱范铸出来的子钱,或谓“头炉钱”。此类钱较后铸者显得精整,文字峻深,边廓坚挺,品相佳美。
由此可知,古人由于铸币技术有限或者后期偷工减料,造成所谓的初铸和头炉钱,但现代的铸造工艺应该没这方面的问题了吧?
现代币中,官方提出“初打币”的概念始于2014年。这一年,中国金币总公司首次封装并发行了2015版中国熊猫金银“初打币”,金币有1/20盎司到1盎司熊猫的5枚套装,发行量为2万套;1盎司银币共5万枚。
可见,所谓“初打币”,就是经官方发行机构发行、造币厂首批生产的纪念币,由于是首批产品,模具受到的磨损较小,使得钱币的图案较后面生产出来的纪念币要清晰一些,品相也更加完美,类似于精制币,获得更高钱币评级的可能性大。
现代币的铸造量有时候很大,尤其是精制币,对铸造工艺的要求很高,所以初打、后打可能会造成一些差异。但大铜章也就几百,上千的量,工艺要求也没有那么的高(个别的除外),机器的压力相对均匀,在压铸方面应该不会有较大差异。而且就算有差异,包括钱币,也不见得只会体现在初打上,后打可能也会有。比如第一批的模具损坏了,换了新的模具,那么后面的这批算不算初打?从理论上说,按照模具压铸的时间应该算,但是按照整体出货的时间可能就不算了。如果不算,又怎么区分?这就需要造币厂或者纪念章制造公司提供非常详实的资料来解释,不是简单几句话的就能确定的。
我们都知道,一枚大铜章做出来需要很多次反复的压铸,大铜章制作,发行本来就不是很规范,如果人为控制压铸的次数。。。算了,有点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以上是一点个人的想法,欢迎大家指正,尤其是关系到铸造方面的技术性问题,也请业行人士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