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道弥深 所见弥大
——对大铜章《老子》的欣赏与分析
拙父
老子称得上人类史上最神秘和影响最深远的人。
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是关于老子身世最权威和详尽的资料,但是也仅有几百字,且老子的姓名、年龄不定,生卒历月无存。其生活年代与孔子大略同时而稍早。其学“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在当时有很高的声望。相传,一次孔子去拜见老子,归来三天不见客不说话,弟子们便去探询,孔子答曰:“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周王室衰败时,老子辞官西出函谷入秦,为关令尹喜所留,著《老子》五千言,随后便“莫知所终”。
魏晋玄学兴起,王弼正式题《老子》为《道德经》,并以“道德而上下之”。《道德经》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不但影响了汉代以来两千年的中华思想史,而且也受到了西方思想家的重视,已成为世界哲学宝典之一。从
16世纪始至今《道德经》被译成了各种西文版已近
300余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道德经》短短五千言,涉及哲学、文学、美学、医学、军事学、社会学、伦理学、天文学、养生学、誉称“万经之王”、“百科全书”,让后人以实在说不清有多少万言的文字去诠释它,而且永远意犹未尽的传世经典。
由东汉张道陵创立的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唯一宗教,是中国人信仰的中心,最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宗教意识和精神生活,鲁迅认为“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
老子的神秘在于你永远没法知道他是谁。老子的影响深远在于想了解中国文化没有谁不知道他。
“其犹神龙,见首不见尾”。如何在艺术章牌的方寸“小庙”里安下如此“大神仙”以资纪念?大铜章的设计和雕刻者怀普和韩晓生先生的道行面临考验。
大铜章的正面是抽丝剥茧织成的一条彩练凌空舞动和一蛹化蝶的图象巧妙的构成了一个“道”字。浮雕画面唯美灵动。艺术的揭示了“有”和“无”与“道”的关系。常从无的角度,可以关照道的奥妙;常从有的角度,可以关照道的端倪。艺术的阐述了:事物是在对立关系中造成的。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对立转化,返本复初。老子强调的是复初、归根、守静、复命。艺术的描绘了:道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独立于任何其他东西之外,且始终不断的发生变化,周而复始,不仅创造万物,且不据为己有,不为其主宰的本质。从而清晰地表达了道所具有的双重含义,一是指物质世界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规律,二是指物质世界的实体本质,即自然界,宇宙的本身。“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的活动和自然界的变化都要遵从自然的规律。
《道德经》四章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道才是支配万物的祖宗,他已经完全取代了“帝”的位置。天帝并不是造物主,而是在道后的东西。因此天帝不是高高在上的神仙,也不是主宰一切的神了。老子是位无神论者,他的思想是朴素的唯物辩证的。据此,大铜章的背面并没有将老子的像塑成神仙,而是塑成了一位睿智合眼沉思的老者形象,可亲可敬,并用一页纸巧妙折卷成一剪影与老子塑像成阴阳鱼结构,“虚,则实之;实,则虚之”,既图腾式的符号化再次揭示道的辩证本质,更明白无误的告知观赏者,创作者心中的老子是著《道德经》之老者,一位真实可信可亲可敬的中国文化第一大学者。此学者“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
怀普、韩晓生二位设计雕刻大师能够举重若轻,以小见大,用一蛹化蝶的生命造化将“道”的深奥道理深入浅出的进行艺术具象诠释,且能稍加引深尽释“道”之要义;用剥茧抽丝织彩练不见人踪迹地将人的活动置于“道”中;用一页纸一尊像组成阴阳鱼的巧妙设计将老子的真实故事娓娓道来。且浮雕构图美轮美奂,灵动而饱含深意,让观赏者在观赏之时引燃思想,能不断深入的去探询“道”之玄奥。其功力绝不仅是雕刻一门技艺之精,其道行也绝不仅是这一枚大铜章所现显。
“入道弥深,所见弥大”,不仅是《老子》的设计雕刻者如此,难道大铜章《老子》的观赏者亦不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