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服务 统计排行
 
  • 帖子
  • 用户
  • 版块
帖子
  • 1400阅读
  • 0回复

9.孙中山“博爱”试雕样章

级别: 超级版主
发帖
3131
铜币
4914
威望
4886
贡献值
748
银元
600
金币
0



设计雕刻:宋冰鸿
直径:196mm  黄铜上色.
发行数量:2枚
正图:孙中山肖像
背图:“博爱”图
铸造:北方模具厂
   "博爱"题词是孙中山先生为表彰爱国华侨邓荫南先生资助革命、勋及 国家而题写的横匾,是目前档案界发现的孙中山先生有关"博爱"题词的最早原件。孙中山先生一生为谋求强国富民,用"博爱"精神激励革命志士,"博爱"也是他伟大人格的写照。因此,"博爱"在孙中山的墨迹文献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重要的价值。孙中山认为,“博爱”是“人类宝筏,政治极则”,是“吾人无穷之希望,最伟大之思想。”孙中山一生以天下为己任,以爱人类爱和平,爱国家和爱民族作为其奋斗的理想和目标。他的“博爱”思想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世界多数民众的共同追求。他说:“欲泯除国界而进入大同,其道非易,必须人人尚道德,明公理……重人道,若能扩充其自由、平等、博爱之主义于世界人类,则大同盛轨,岂难致乎?”他以人道博爱的普遍形式来解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设想用推广“博爱主义”,来实现“世界大同”,使全世界不同人类相互爱慕,共同发展。可以说,这是孙中山毕生的政治追求。
  “博爱”,按照中国传统思想来解释,即所谓仁。《孝经·三才章》说:“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曹植《当欲游南山行》则谓:“长者能博爱,天下寄其身。”欧阳修在《乞出表》之二中则云:“大仁博爱而无私。”韩愈的《原道》将博爱概括为“博爱之谓仁”。
  何所谓仁?孙中山根据西方社会政治学说中的精粹——自由、平等、博爱,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的仁,即博爱思想加以糅合、陶铸,赋予自己的解释,使其博爱思想既带有中国的传统道德仁的涵义,又包含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的民主、自由、平等的内涵,使其更具有时代和世界的意识。孙中山说:“据余所见,仁之定义,诚如唐韩愈所云‘博爱之谓仁’,敢云适当。博爱云者,为公爱而非私爱,即如‘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之意,与夫爱父母、妻子者有别。以其所爱之大,非妇人之仁可比,故谓之博爱。能博爱,即可谓之仁。”又说:“仁之种类:一、救世之仁;二、救人之仁;三、救国之仁。”“救世、救人、救国三者,其性质皆为博爱。”在晚年作三民主义讲演时,孙中山又强调把三民主义口号和法国革命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加以比较,指出,“法国的自由和我们的民族主义相同,因为民族主义是提倡国家自由的。平等和我们的民权主义相同,因为民权主义是提倡人民在政治之地位都是平等的,要打破君权,使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说民权是和平等相对待的。以外还有博爱的口号,这个名词的原文是‘兄弟’的意思,和中国‘同胞’两个字是一样解法,普通译成博爱,当中的道理,和我们的民生主义是相通的。因为我们的民生主义是图四万万人幸福的,为四万万人谋幸福就是博爱。”
  由此可见,孙中山的博爱观是通过道德的感化,使人们在“互助”与“博爱”的精神启导下,努力消除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贫富的差别,实现人类的和谐、幸福和大同。所以,博爱也可以解析为人与人、阶级与阶级、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相爱与互助。这是孙中山对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和谐作出的理论贡献。但是过去他的“博爱”思想曾被指责为“阶级调和论”。其实,孙中山力图以博爱思想建立的大同社会,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是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相通的,是值得后人学习、研究、继承和发扬的精神财富。
  孙中山的“博爱”、“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思想为世界爱好和平国家和人民的广泛拥护,极大地鼓舞了被压迫国家和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富强,社会文明进步的坚强意志和追求和平、民主、平等、自由和博爱的决心。总之,“博爱”、“天下为公”和“世界大同”是孙中山政治学说的重要内容,是他遗留给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对我们实现世界和谐、社会和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理应广为阐释,发扬光大。

电话:18921101688、QQ46204687
地址:江苏省无锡电信公司后勤服务中心(无锡市崇安区健康路3号)(214001)
农行卡:6228480430830588017邮政卡603020064200017751
http://blog.sina.com.cn/ygq8867888
快速回复

限80 字节
如果您提交过一次失败了,可以用”恢复数据”来恢复帖子内容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