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象许多国宝一样,双博馆收藏它的背后还有一段曲折离奇的故事。它原流落民间,在扬州市下属原江都县的一户普通人家传承了不知多少代。据那户人家的后人介绍,这瓶到底有什么来历他们也不太清楚,只知道长辈们日日扫尘、每每擦拭、精心呵护,平时也从不示人。到了“文革”时期,妈妈怕因为此瓶而遭到伤害,用墨汁将它的周身涂得漆黑。直到1976年,这户人家的儿子害怕地震和经济的原因,瞒着母亲将家传三代的此瓶以十八元人民币的价钱卖给了当时扬州市的文物商店。当时是一位姓兰的店员接待的,本来持宝人打算要卖三十块钱的.姓兰的只给十六块钱,后者说不卖,太少了。最后老兰给了十八元钱,说这个数字好,终以十八元成交,验证户口薄并且写了收条付钱结束交易。这十八元拿回家后就买了点米、肉等,当天就花光了。后来卖宝人回家后告诉其母亲,说把家里传了三代的花瓶卖了,母亲说了一句话“讨债鬼,那时候(过去)人家出过十八担米都没有卖,你啊……”。后来,扬州文物商店并没有把它当宝,认为是雍正瓷,而摆设在文物商店的橱窗里。直到后来,被北京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一位专家看到了,才引起高度重视,最后被博物馆以三千元买入馆藏。
再后来,有一天,巧事多了,扬州博物馆的馆长和人在卖者开的小饭店吃饭,他有一朋友认识馆长,就告诉馆长:“你们博物馆里的梅瓶就是他家以前卖出去的。”馆长菜都不要他炒了,喊他坐下来,交谈后和当年的事实相符。都对上号了,确认无疑了,告诉当年卖的人说:“你破财了,要是你当年不卖的话,现在拿出来,给我们鉴定了再卖的话,你就要送我们每人一辆小汽车”。卖者无语。记者采访他时,他很无奈的说:“我不怪文物商店的老兰,他也不知道这东西这么贵重,没得办法唉”。他说为这事哭都哭过的,也不能怪人家,那时没钱啊。扬州双博馆建好后,他去看过,后来又把家人带去看过,并介绍说:“这个花瓶以前是我们家的,现在是国宝了”。现在这个当年卖梅瓶的师傅仍旧过着清贫的生活,开着一个小吃店,每天早上下面条招呼客人。香港著名收藏家徐展堂先生在扬曾调侃,愿出3亿来买它!这只梅瓶现在真是价值连城,目前估价4.5亿元,非这样的国宝厅是容不下它的。一件元代的瓷器精品在民间辗转了六百年能够保存得这么完整,真的算是一个奇迹!